“我舍不得他,這么年輕就離開了我們,我也希望他的離開更有價值,也更有意義,捐出的器官能讓有需要的人得到更好治療,讓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續,我堅信丈夫也會同意我的這個決定。”
“我們不想失去最親的人,別人肯定也不想失去最親的人。埋到土里也沒有啥意義,捐獻后能救活他人。”這是一個飽含悲痛且充滿善良的妻子的大義,使愛和生命得以傳播和延續。
一場車禍,妻子含淚捐出年輕丈夫的器官。一場與時間的賽跑,醫療團隊在6小時內,使三位患者獲得了新生,完成了一場場生命接力。
2月12日,33歲的高臺青年張龍(化名)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,于2月24日22時04分永遠閉上了眼睛,妻子忍痛捐獻了丈夫的器官。
高臺青年遇車禍腦死亡
今年33歲的張龍平時在蘭州打工為生。2月12日,他在家門口行走時,被一輛小汽車從后面撞倒,造成顱腦重型損傷,隨即被急診送到高臺縣人民醫院。
經過醫生近10天的搶救,最終被診斷為腦死亡,全家人沉浸在無限的悲痛之中的時候,提出了器官捐獻意愿。隨后,他們通過高臺縣紅十字會、高臺縣醫院積極與蘭大一院聯系,辦理了相關捐獻前期手續。
蘭大一院器官獲取組織獲知這一情況后,立即派出包括神經外科、重癥醫學科、器官捐獻協調員及醫務科在內的會診小組奔赴高臺。
一路輾轉,會診小組于2月22日下午3時到達高臺縣人民醫院,經專家會診認為:患者深度昏迷,腦干反射消失,已符合腦死亡臨床診斷標準,適合器官捐獻。家屬獲知會診結果后,再次明確表達了器官捐獻的意愿。
2月23日11時,張龍到達醫院重癥醫學科。入科后,醫生在積極給予生命支持的同時,即刻開始腦死亡判定程序。
各項檢查結果符合腦死亡標準,12小時后復測結果一致,2月24日13時,醫院宣布“腦死亡診斷成立”。在甘肅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見證下,患者父母親及妻子親筆簽下了器官捐獻志愿書,要求捐獻肝、腎、眼角膜。
蘭州愛爾眼庫的工作人員和他的妻子辦理捐獻手續
讓愛和生命得以傳播和延續
“雖說我的兒子腦部受傷了,他的各個器官還是好的,把這些器官捐獻給別人,讓更多的患者獲得健康”,張龍的父親不斷低聲重復著。
“孩子和父親的關系非常好,孩子太小,還不知道爸爸離開的真正含義,我希望等以后孩子長大了,我可以給他講爸爸的故事,讓孩子知道父親的生命在以另一種方式延著。”他的妻子丁女士哽咽著。
這些沉重、悲痛而又樸實的話語飽含著親人的深情,讓愛和生命得以傳播和延續。
2月24日22時04分,患者在停用升壓藥、停止呼吸機輔助呼吸10分鐘后心跳完全停止。相關手術隨即展開,半小時后,器官獲取手術完成,在遺體恢復儀容后,醫院為張龍組織了簡短的遺體告別儀式。
參與手術的醫生表示,捐獻是一種大愛,作為醫生希望每一個捐獻的器官都能限度地發揮功能。
3名器官受捐患者獲新生
經國家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匹配產生的三名患者經過積極準備后,開始移植手術:肝移植由蘭大一院李汛院長親自主刀,腎移植由浙江大學附屬醫院吳建永教授主刀。浙江大學附屬醫院鄭樹森院士親自到場,其團隊也參與了此次手術,為手術成功保駕護航。
截至2月25日凌晨4時,一臺肝移植及兩臺腎移植手術均成功結束。3名患者病情穩定,入住重癥醫學科。蘭州愛爾眼庫目前已確定3名角膜移植患者,手術將在1周內完成。
張龍走了,卻有3名患者接受了這份生命的禮物。他的名字將會永遠鐫刻在甘肅省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的紀念碑上,受到社會各界的尊重和緬懷,他的大愛永留人間......
作為一個懷孕7個多月的準媽媽,蘭州愛爾眼庫負責人金櫻也參與了此次捐贈,她說:“這場生命的捐贈,是愛的延續,光明的傳遞,愛爾眼庫取得得這兩枚珍貴的眼角膜,將會使至少3個人重新獲得光明。”